1、简单易学,方便易行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,不需要药品及医疗设备,只是依靠家长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,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,易学易懂,几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。
2、见效快、疗效高 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、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,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。对许多慢性病、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。 
3、没有毒副作用,利于疾病康复 推拿是一种单纯的手工理疗手法,避免了使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,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,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“无创伤医学”和“自然疗法”的要求。 
4、治病去根,不易复发 疾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脏腑或气血功能下降。小儿推拿根据中医基本理论,针对病因,通过手法施术,加强气血循环,恢复脏腑功能,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。对于身体虚弱者,还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功能及健康素质。 
5、小儿不受痛苦,易于接受 其他疗法孩子都要遭受痛苦,就是服药,孩子也难以接受。应用小儿推拿,孩子不会有任何痛苦,甚至感到是一种享受,能够消除孩子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。 
6、预防保健,适于家庭 小儿推拿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,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。经常运用小儿,可以增强小儿体质、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,非常适用于家庭。

取穴少
常用的穴位30个左右,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~5个穴位,尤其擅长用独穴治病。而其他派是全身取穴,穴位近百个,治疗一病,常常需要用10多个穴位。李德修老先生认为“取穴不宜多,多则杂而不专”“穴位是脏腑气血的聚集点,通过推拿的刺激,产生通经络,活气血,消淤滞,扶正气,驱病邪的治疗作用。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的能力,凉穴能催动人身散热的能力,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,扶助正气,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。因此,取穴必须少而精,若周身杂推,则气穴乱动,只能造成混乱。”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,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。如:治疗外感病,肺系疾病基础方:清肺平肝,天河水;脾胃病基础方:八卦,清胃,天河水;脑并,惊风基础方:阳池,二马,小天心等。
 
用独穴
所谓独穴治疗,就是在一定情况下,只用一个穴位,推拿的时间要长,以得效为度。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。《推拿三字经》指出:“治急病,一穴良,大数万,立愈恙,幼婴者,加减量。”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,《推拿三字经》记载:“今定独穴,以抵药房。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;推三关为参附汤;退六腑为清凉散;天河水为安心丹;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,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;补脾土为六君子汤;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;清胃穴为定胃汤;平肝为逍遥散;泻大肠为承气散;清补大肠为五苓散;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;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;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;型小肠为导赤散;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;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;拿列缺为回生散;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;五经穴为大圣散;阳池穴四神丸;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;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;女右三关为苏和香丸。”现在临床常用的独穴有:外劳宫、二马、清补大肠、揉板门、补脾、清肺、平肝、阳池、一窝风、运八卦、推三关、退六腑、清胃、四横纹、清补脾、清大肠、小天心、天河水、列缺、清脾等。例如:取外劳宫一穴,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;清补大肠治疗久痢;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;补脾治疗慢性咳嗽;清补脾治疗脾胃虚弱的纳呆;揉二马退虚热;退六腑治疗高热;先天不足揉二马;心火上炎推天河水;平肝治慢惊;揉板门治上吐下泻;清胃治呕吐;揉阳池治疗头痛等,每能效如桴鼓,神创奇功。凡是久推无害、疗效明显的穴位,都可用做独穴。
 
手法简练
推拿手法只用推、拿、揉、运、捣、掐、分、合八法。容易掌握,运用方便。要求推拿时手法娴熟,操作正确,精神集中,轻重快慢适当,用力均匀,绵绵不断,扎实稳定,不可漂浮,方可取效。切不可因为简单易学而马虎了事。
 
推拿时间长
在施治时,每穴操作的次数多,主张久推取效。《推拿三字经》载:“大三万,小三千,婴三百,加减良。”推拿时间的长短,次数的多少是因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而灵活掌握的。每个穴位一次需要推5~15分钟。1~3岁小儿治疗一次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。曾经,有个5岁小儿,因杂食生冷不洁,上吐下泻不止。先请某医生推拿,推拿一次取穴9个,每穴推200~300次,即每个穴位推拿不超过2分钟,治疗3天无效。遂求李德修先生诊治,取穴外劳宫,清胃,天河水3个穴位,每穴推拿30分钟,共推拿1个半小时,患儿忽然腹鸣有声,吐泻立刻止住,只推拿一次痊愈。这说明只要取穴准确,久推必然取效。
 
治病疗效高
推拿治病的疗效,取决于辨证,取穴,手法,时间4个方面。
首先是辨证准确。没有正确的诊断,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治疗,辨证在医疗中占主导地位。对小儿疾病的诊断,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运用四诊八纲来进行辨证论治的。在四诊中,首重望诊,以查看印堂色泽为先。《推拿三字经》指出:“小婴儿,看印堂,五色纹,细心祥。色红者,心肺恙。色青者,肝风张。色黑者,风肾寒。色白者,肺有痰。色黄者,脾胃伤。”这些理论至今对儿科临床仍有指导意义。
其次是取穴正确。在确诊之后,选取最恰当的穴位,才能切中要害。否则,如箭不中的,劳而无功。因此,切合病情的正确取穴,是治疗成败的关键。
再次是手法正确。穴位对了,推的马马乎乎,心不在焉,心里想着闲事,嘴里说着闲话,有经验的人也会推走样,何况初学的人。
最后要时间合适。在诊断,取穴,手法确定之后,认准这一个穴或几个穴位确是治疗的关键,就要坚定的推下去。效果不显,就是推的不够数。临床实践证明,凡是诊断正确,取穴对症而推拿不显效的,必然是手法轻重不当,或推数不够。力到数足没有不显效的。李德修先生曾说:“取穴少,推拿时间长,是我们这一派的推拿特点。靠这一点,临床比能收到较好疗效。”
总之,小儿推拿只要辨证准,取穴对,手法好,时间够,临床效果是可靠的,有时超过药物治疗。
 
中药外敷疗法
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,具有操作简单、经济实用、疗效显著、副作用少的特点,特别适用于小儿、危重病难以口服用药等情况。本书介绍了中药外敷疗法的一般知识及在内、外、妇、儿、男、五官、皮肤科常见疾病中的具体运用。
选定所需中药,将其研成细面,调和成膏,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。小儿服用中药有时比较困难,而外敷中药不仅疗效好,而且容易为患儿所接受。下面介绍几种中药外敷退热的方法。
(1)吴萸10g,牛膝10g,大黄 1 0g,黄连5g,生山栀10g。共研细末混匀,取药末适量,以陈醋调成糊状,敷于双侧涌泉穴( 足掌心前正中部位),外敷12小时,如热仍未退,可更换再敷1次。
(2)生山栀10g,研成细粉,用鸡蛋清将药粉调成稠糊状,做成药饼,敷于涌泉穴,每日1次,每次敷8小时左右。
(3)青蒿50g,石膏50g,滑石30g,茶叶20g,燕子泥50g,冰片20g。共研细末混匀,加甘油和适量蛋清调成糊状,外敷于神阙穴(肚脐),外用纱布覆盖。
前两组处方均取清热解毒类中药,敷于涌泉穴的目的是引热下行,引火归原,而达退热目的。第3组处方中有清热解毒之品,也有清心开窍之品,敷于脐部可通过经络传导发挥退热作用。
在用中药外敷治疗时,要注意观察患儿皮肤。小儿皮肤娇嫩,对药物刺激敏感。用药后如发现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,应及时去除药物,并将皮肤擦洗干净。
 
捏脊按摩法
捏脊,按摩方法名。又称捏癪。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,用捏法把皮捏起来,边提捏,边向前推进,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,重复3-5遍。为加强疗效,在挟提到与病情相关的背俞穴上时,可加重挟提力量,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。宝宝不吃饭、消化不良、易感冒,上医院打针吃药最让妈妈头疼、宝宝反感,怎么办呢?不妨在家里给宝宝捏捏脊,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,还可以强身健体,防治多种疾病。最重要的是,捏脊法不打针,不吃药,在家里就可以操作。
 
捏脊其实很简单,对场地和操作者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,所以初次给宝宝的捏脊也不必心慌慌。脱去孩子的衣裤,任其俯卧在床上或膝盖上。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边侧,全身放松,活动一下手指,面带微笑,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的背部,使肌肉放松,然后进行捏脊。
 
教你捏到位
1、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,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。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,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。如头面部症状明显(目红赤、痒涩羞明、鼻腔红赤、牙齿松动、牙龈溃烂、面黄肌瘦、唇红烦渴、面红烦急、惊悸咬牙等)者,可捏至风府穴。捏拿完毕,再按肾俞穴。
2、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,务使卧平、卧正,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。
3、在捏脊的过程中,用力拎起肌肤,称为“提法”。每捏3次提一下,称“捏三提一法”;每捏5次提一下,称“捏五提一法”;也可以单捏不提。其中,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,“捏三提一法”最强。
4、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,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,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。如厌食提大肠俞、胃俞、脾俞;呕吐提胃俞、肝俞、膈俞;腹泻提大肠俞、脾俞、三焦俞;便秘提大肠俞、胃俞、肝俞;多汗提肾俞、照明俞、肺俞;尿频提膀肮俞、肾俞、肺俞;烦躁提肝俞、厥阴俞、心俞;夜啼提胃俞、肝俞、厥阴俞;失眠提肾俞、脾俞、肝俞;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、肺俞、风门等。
手法一:用拇指指腹与食指、中指指腹对合,挟持肌肤,拇指在后,食指、中指在前。然后食指、中指向后捻动,拇指向前推动,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。
手法二:手握空拳,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,挟持肌肤,拇指在前,食指在后。然后拇指向后捻动,食指向前推动,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。
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为保健,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多为治疗。建议每天做一次,一次做8-10分钟。同时捏脊的过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开,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。
由于颈椎部难以进行捏脊,可用一手或两手的拇指指腹推擦,以加强刺激。也可以拇指与食指对应用力,捏提项后肌肉。
在捏脊的过程中,可捏住肌肉向上提,再稍稍放松,使肌肉自指间滑脱,这种做法称为“提法”。每捏3次提1次的,称为“捏三提一法”;每捏5次提1次的,称为“捏五提一法”;也可单捏不提的。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来决定,其中单提不捏刺激最小,“捏三提一法”所受刺激最大。
捏脊时,可根据具体情况,在相应的背部穴位上用力挟提,以加强针对性的治疗效果。
一般每天捏一次、连续7~10天为一疗程。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。
 
艾灸、拔火罐疗法
艾灸、拔罐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外治疗法,以其物廉、方便、实用广泛运用于家庭之中。用于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五官科疾病。艾灸、拔罐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,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。用中医的话说,它有温阳补气、温经通络、消瘀散结、补中益气的作用。对小儿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显著疗效。
一般拔罐是大人拔罐,其实小宝宝也是可以拔罐的,只是给宝宝拔罐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。
 
误区:拔罐颜色越深病情越严重
很多人认为拔罐颜色越深病情越严重,其实这是一个误区,不能以皮肤颜色作为判断病情的标准。拔罐后皮肤之所以发紫,主要是毛细血管破裂造成的,刚开始可能是发红,出血时间长就会发紫。皮肤出现的颜色与个人体质有关系,皮肤老化的、皮质层厚的人颜色比较浅,对于皮肤稚嫩的宝宝就很容易发紫。专家介绍,宝宝是可以拔罐的,因为其皮肤娇嫩,拔罐时间不宜过长,时间长皮肤易起泡。
 
几种适合宝宝的拔罐方法:
腹泻的宝宝:沿肚脐上下拔,或者沿着脊柱从上往下走,直到臀部。
受凉的宝宝:可以在背部、脊柱两侧旁开两横指处,从上往下走。
宝宝拔罐也是有好处的,尤其是体质较差的宝宝,平时在背部拔拔罐可以提高免疫力,健脾和胃。给宝宝拔罐时,要掌握好时间,拔了就起不留罐,拔到以皮肤发红为宜。
提醒:不要烧伤宝宝,注意防火,有血液病、皮肤肿胀、疮疡等皮肤损伤时不适合拔罐,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宝宝禁止拔罐。拔的时间过长起泡时,应用消毒针把泡刺破,碘伏消毒后用纱布包扎,以免感染。拔罐只是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,若宝宝有病还应及时看医生。